孩子的老師做微商,作為家長買還是不買?原以為加了老師微信后可以多一個交流通道,現(xiàn)在卻陷入這樣的尷尬處境,這是家住平泉縣的張女士事先沒有想到的。
說起事情的原委,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家的孩子今年上幼兒園,剛入學的時候老師就主動加了我的微信,并把好多家長拉進一個群,說平時可以交流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或一些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照都會上傳到微信群內(nèi),家長可以下載保存,可沒過多久,張女士就發(fā)現(xiàn),幼兒園老師業(yè)余還有一個職業(yè),那就是微商,在微信群上,老師會零星地發(fā)布一些她代理的商品信息,包括效果介紹和本人使用心得等,“這讓不少家長心里有點不舒服。覺得這個群已經(jīng)變了味,有時候索性不看,但一些家長盡管沒用過產(chǎn)品,還隨聲附和地在群內(nèi)點贊。”張女士無奈地告訴記者。
但上周一,孩子放學回家就興奮地告訴張女士老師給他試了一件棉襖,“當時也沒有多想,以為是學校要發(fā)校服呢。”可第二天張女士去接孩子,老師直接找到張女士并婉轉地說孩子昨天試的棉襖比他身上穿的好看,有所領悟的張女士頓時陷入了尷尬境地,雖然孩子家里有好幾件棉襖,并沒有購買需求,但還是違心地問了一下價格并買了下來。據(jù)張女士介紹,幼兒園有好多家長都購買了老師推銷的棉襖,但好多家長均表示沒有購買需求,只是礙于面子才買的。
聲音:微商深入各種社會關系
朋友圈“人情債”讓人為難
針對張女士所反映的老師兼職做微商,家長成其客戶的情況,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老師做微商的情況并非個例,不僅幼兒園,有的中小學老師也在業(yè)余時間做微商,只不過多數(shù)老師并未將客戶對準家長圈。
而對于老師在業(yè)余時間做微商,多數(shù)家長則持反對態(tài)度,紛紛表示:“微商”賣東西,“老師”教孩子,倘若合二為一成了“微商老師”,家長們豈能不糾結,這老師到底是在做生意還是教孩子?又或者,不買你東西,孩子會不會受委屈?尤其當家長們紛紛進入老師的朋友圈不情愿地購買商品,這更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朋友關系了。
隨即在記者的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被微商“傷”了的不僅僅是學生家長和老師的關系,甚至在各種上下級關系、客戶關系中尷尬者大有人在。
在某私企工作的小韓就是其中一個,自己的部門經(jīng)理在做代購,本不需要的商品,礙于情面又不好得罪,只能無奈地買下。
對于微信朋友圈的這種讓人為難的“人情債”,業(yè)內(nèi)人士表示,微商做生意本來就是基于社會關系,尤其是在雙方的不對等關系中,弱勢的一方多數(shù)會照顧強勢一方的生意。但是因為很多不規(guī)范操作,反而傷害了自己的社會關系,讓原本和諧的朋友關系、客戶關系變得尷尬起來。所以,看似無處不在的微商其實是迫切需要規(guī)范和管理的。